【本文共3289字,阅读约需9分钟】
本文选自田合禄教授2014年发表在《中医临床研究》的论文,现将论文内容分批发出以飨读者。
⼈们只知道李东垣是“补⼟派”,创⽴了中医内伤脾胃⽣百病的重要理论,重视脾胃升降及因时⽴论,却从来不知李东垣医学思想的核⼼是五运六⽓理论,本⽂现在阐述于下。
1、李东垣五运六⽓思想概述
李东垣医学的核⼼是“五运六⽓”,如《脾胃论》上卷的重点讲“脏⽓法时”及五脏之间的五⾏⽣克乘侮关系。⽽“脏⽓法时”的关键是“时”,“时”的关键是四时阴阳升降浮沉,即所谓“⽓运衰旺”,故《脾胃论》中卷的重点讲“⽓运衰旺”,下卷讲胃⽓不升⽽⽣百病。李东垣以“甲⼰化⼟“概括之,“甲⼰化⼟”是五运六⽓理论的⼟运。“脏⽓法时”和“⽓运衰旺”属于五运六⽓理论,并以“甲⼰化土”为枢纽,创建了脾胃阳虚三联证的论治体系。代表⽅剂即是“补脾胃泻阴⽕升阳汤”。“脏”⾔⼈,“时”⾔天,“脏⽓法时”的思想,就是天⼈合⼀思想的五运六⽓理论。
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着眼点是天⼈合⼀思想,这⼀思想贯穿在他的所有著作中,他的⼊门弟⼦罗天益在《兰室秘藏》序⽂中就说:“吾师之学术贯天⼈……顺时却病。”又说:“吾师合⽣⽓之和,道五常之性,使疾疢不作⽽⽆妖祲短折,起死扶伤,令六合咸宁。”五常,来源于《内经》和张仲景。
《素问·五运⾏⼤论》说:“黄帝坐明堂,始正天纲,临观⼋极,考建五常。”张景岳注:“五常,五⾏⽓运之常也。”
《素问·天元纪论》说:“天有五⾏御五位,以⽣寒暑燥湿风,⼈有五脏化五⽓,以⽣喜怒思忧恐。论⾔五运相袭⽽皆治之,终期之⽇,周⽽复始,余已知之矣。”
《伤寒论·序》说:“天布五⾏,以运万类,⼈禀五常,以有五脏,经络府俞,阴阳会通,⽞冥幽微,变化难极,⾃⾮才⾼识妙,岂能探其理致哉!”
《⾦匿要略》则说“⼈禀五常,因风⽓⽽⽣长”。由此可知,五常属于五运六⽓理论。
《兰室秘藏·酒客病论》说:“必先岁⽓,⽏伐天和,此之谓也。”(《东垣试效⽅》妇⼈门也有此语)
看来⽆论是外感,还是内伤,都得“顺时却病”⽽“⽏伐天和”。所以李东垣在书中不但讲⼀年四时阴阳的“脏⽓法时“升降问题,还屡次讲主⽓、客⽓、⼤胜、⼤复等五运六⽓理论,《脾胃论·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》说“五运在上,六⽓在下”,所以荆南⼀⼈在《此事难知》后序中说李东垣“反复推明五运七⽓(指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⽕之六⽓,再加上热,⽽热⾪属于⽕,其实就是五运六⽓)之秘,以⽴补泄之法,所以拯斯⼈之疾,⽽⼈之死⽣系焉”。可知五运六⽓是李东垣医学反复研究的核⼼内容,是他脾胃学说的核⼼理论。在《脾胃论》、《兰室秘藏》、《医学发明》、《东垣试效⽅》四书中引⽤《⾄真要⼤论》多达8次、《五常政⼤论》多达7次、《六元正纪⼤论》达5次,⽽《⽓交变⼤论》、《五运⾏⼤论》、《六微旨⼤论》、《天元纪⼤论》也⾄少1次,《素问》中五运六⽓七篇⼤论全有引⽤,更有“⽓运衰旺图说“专篇论述,另外《⽣⽓通天论》、《阴阳应象⼤论》、《脏⽓法时论》等引⽤的次数更多,在《内外伤辨惑论·重明⽊郁达之之理》更说:六淫有余运⽓中论之”、《脾胃论·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》说“五运在上,六⽓在下”,《脉诀指掌》还有“六⽓主令⽓⾄脉”和“六⽓交变南证北证脉“专篇,如《脾胃论》补中益⽓汤加减法中说“《内经》所说少腹痛皆寒证,从复法相报中来也。《经》云:⼤胜必⼤复,从热病中变⽽作也”,《兰室秘藏》草⾖蔻丸下说“⼤胜必⼤复,理之常也“,《脾胃论·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》说“《五常正⼤论》:有太过、不及。太过者,薄所不胜,乘所胜也:不及者,⾄⽽不⾄,是为不及,所胜妄⾏,所⽣受病,所不胜者乘之也”,由此可知,李东垣医学可以说就是对五运六⽓理论的全⾯阐释。
其实,李东垣的这种五运六⽓医学理论源⾃其师张元素,张吉甫在《医学启源》序中说,张元素“暇⽇辑《素问》五运六⽓、《内经》治要、《本草》药性,名⽈《医学启源》,以教门⽣……真定李明之,门下⾼弟也“。《医学启源》上卷⾸列“地六位脏象图”即是脏⽓法时理论,中卷全部论述五运六⽓,下卷依据脏⽓法时理论阐发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,可知张元素是把“五运六⽓”列为授徒内容的⾸要课程,李东垣这个“⾼弟”不但完全继承师法,⽽且还有创新,全纪录在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及《脾胃论》等书内,故我们把“五运六⽓”理论列于李东垣医学理论之⾸。
任应秋在《医学启源》点校叙⾔中说:“刘完素医学的成就,较(张)元素为早,因⽽刘完素运⽤五运六⽓分析六淫病机的思想⽅法,对(张)元素是很有影响的,所以他不仅全部吸收了刘完素《素问⽞机原病式》的内容,同时更把五运六⽓的理论扩⼤到制⽅遣药⽅⾯去了。⾔⽅则分风、暑、湿、⽕、燥、寒,六⽓也:⾔药则分风升⽣、热浮长、湿化成、燥降收、寒沉藏,五运也。”这些对李东垣医学思想都产⽣了特别直接影响。
于此我们可以知道,不仅张仲景治外感⽤五运六⽓理论,李东垣治内伤也⽤五运六⽓理论,即五运六⽓理论可以统治外感和内伤,不只是象⼀些⼈说的仅⽤于预测外感疫病,五运六⽓理论之⽤⼤矣!
2、脏⽓法时
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说:“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⼈。⼈以天地之⽓⽣,四时之法成。··…夫⼈⽣于地,悬命于天:天地合⽓,命之⽈⼈。⼈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⽗母。”
所以《素问·⼋正神明论》说:“合⼈形于阴阳四时,虚实之应,冥冥之期,其⾮夫⼦孰能通之。”《素问·脏⽓法时论》说:“合⼈形以法四时五⾏⽽治,何如⽽从,何如⽽逆?得失之意,愿闻其事。岐伯对⽈:五⾏者,⾦⽊⽔⽕⼟也。更贵更贱,以知死⽣,以决成败,⽽定五脏之⽓,间甚之时,死⽣之期也。”这符合⽼⼦《道德经》说的“⼈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⾃然”的思想,四时就是天道⾃然。“脏”⾔⼈,“时”⾔天,乃天⼈合⼀的思想。如何法时?在于“四时五⾏”也。所以《脾胃论》上卷讲“脏⽓法时”⽽⾔五⾏之间的⽣克乘侮,谓“⾄⽽不⾄,是为不及,所胜妄⾏,所⽣受病,所不胜乘之”。
图片
3、⽓运衰旺
⽓运衰旺图说
天地互为体⽤四说,察病神机。
湿、胃、化:
热、⼩肠、长:
风、胆、⽣。
皆陷下不⾜,先补则:
黄芪、⼈参、⽢草、当归⾝、柴胡、升⿇,乃⾟⽢发散,以助春夏⽣长之⽤也。
⼟、脾、形;
⽕、⼼、神;
⽊、肝、⾎。
皆⼤盛,上乘⽣长之⽓,后泻则:
⽢草梢⼦之⽢寒,泻⽕形于肺,逆⼦胸中,伤⽓者也。
黄芩之苦寒,以泄胸中之热,喘⽓上奔者也。
红花以破恶⾎。
已⽤黄芩⼤补肾⽔,益肺之⽓,泻⾎中⽕燥者也。
寒,膀胱,藏⽓;
燥,⼤肠,收⽓。
皆⼤旺,后泻则:
黄芪之⽢温,⽌⾃汗,实表虚,使不受寒邪。
当归之⾟温,能润燥,更加桃仁以通幽门闭塞,利其阴路,除⼤便之难燥者也。
⽔、肾、精:
⾦、肺、⽓。
皆虚衰不⾜,先补则:
黄柏之苦寒,降湿热为痿,乘于肾,救⾜膝⽆⼒,亦除阴汗、阴痿,⽽益精。
⽢草梢⼦、黄芩补肺⽓,泄阴⽕之下⾏,肺苦⽓上逆,急⾷苦以泄之也。
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,⾮权也。权者,临病制宜之谓也。
《脾胃论》⽓运衰旺法图说:天地互为体⽤四说,察病神机。
作⽰意图如下
图片
此“⽓运衰旺图说”是李东垣内伤医学的核⼼体系,以脏腑分天地阴阳。胃、⼩肠、胆、⼤肠、膀胱等腑,皆是阳⽓不⾜⽽不升:脾、⼼、肝、肺、肾等脏,皆是⽕热⽽不降。《内外伤辨惑论·重明⽊郁则达之之理》对此作了详细论述,谓:“故六阳之⽓⽣于地,则⽈阳本根于阴。以⼈⾝⾔之,是六腑之⽓,⽣发长散于胃土之中也。既阳⽓⿎舞万象有形质之物于天,为浮散者也:物极必反,阳极变阴,既六阳升浮之⼒在天,其⼒尽,是阳道终矣,所以⿎舞六阴有形之阴⽔在天,在外也。上六⽆位,必归于下,此⽼阳变阴之象也,是五脏之源在于天者也。天者,⼈之肺以应之,故⽈阴本源于阳,⽔出⾼源者是也。⼈之五脏,其源在肺,肺者背也,背在天也,故⾜太阳膀胱寒⽣长,其源在申,故阴寒⾃此⽽降,以成秋收⽓寒之渐也。降⾄于地下,以成冬藏,伏诸六阳在九泉之下者也。故五脏之⽓⽣于天,以⼈⾝,是五脏之⽓,收降藏沉之源出于肺⽓之上,其流下⾏,既阴⽓下⾏沉坠,万化有形质之物皆收藏于地,为降沉者也:物极必反,阴极变阳,既六阴降沉之⼒在地,其⼒既尽,是阴道终矣,是⽼阴变阳,乃初九⽆位,是⼀岁四时之⽓,终⽽复始,为上下者也,莫知其纪,如环⽆端。”五脏之源在肺天,位于天背:六腑之源在胃⼟,位于⼟地九泉之下。并将⼀年分为六⽓,以卦六⽘喻之,“上六⽆位”指坤卦最上⽘,“初九⽆位”指乾卦最下⽘。上下都是物极必反之位。
编辑:如一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比较好的股票配资,股票炒股配资平台,炒股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